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4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2篇
财政金融   64篇
工业经济   533篇
计划管理   2900篇
经济学   231篇
综合类   390篇
运输经济   21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353篇
农业经济   137篇
经济概况   2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650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李旭华 《价值工程》2014,(23):90-91
工程变更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强化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将设计变更的工作流程化,能够有效地控制建设成本,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进一步实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文章从工程变更的含义入手,对引起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相应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2.
迈入21世纪以来,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它的发展能为工业,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目前的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前进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53.
汽轮机乏汽余热利用是目前火力发电厂节能降耗,增加供热面积的一项重要工程,本文结合我厂实际对乏汽余热利用改造工程的优化进行了介绍,对热泵投运过程中及投运后对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4.
铁路项目造价控制是通过概算来控制的,设计院出据的经审核的核备概算是在初步设计基础上编制的,但投资检算仅是对设计的一种考核而不是工程造价的控制指标。这就造成由于设计深度不同造成工程造价不能反映最终的工程施工情况,设计院为了不受到处罚,在投检编制过程中出现可能超概算的情况时,采用人为降低造价标准或一些需发生项目不计算费用的办法,来使投检额控制在概算范围内。为此,如何做好铁路工程的调概索赔管理、通过项目经营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55.
输变电工程项目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同时,项目施工的工程环境相对较差。如何保证项目的合理实施,是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考验。本文针对相关的质量风险体系和层次方法进行阐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6.
《价值工程》2014,(7):253-254
地方工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创新型的工程实践人才,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本文先是分析了现阶段地方工科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57.
随着我国整体建筑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建筑企业已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建筑市场。如何在国际建筑项目中做好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实现建筑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是所有走出国门的建筑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作者从国际工程总承包业务角度,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谈谈在进行国际工程总承包过程中如何合理的进行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58.
庞天纵 《价值工程》2014,(25):211-212
文章以"建功立业"、"文化建设"、"依法维权"、"和谐劳动关系"、"素质提升"、"自身建设"六大工程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工会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及职能的探讨,凸显工会的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59.
Two decades ago,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provision of piped municipal water supply in Mumbai became linked to the policy frameworks governing eligibility for a property titling scheme.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hift,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new regulatory regime.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se contradictions have been mediated by the materi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embodied expertise, local authority and wide‐ranging socio‐political work of two sets of actors: municipal water engineers and a cast of characters known locally as ‘plumbers’.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hydraulic imaginaries animating the work of ‘plumbing’ are bound up with a temporal and spatial imaginary distinctly at odds with the network‐flow concep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within which the work of water supply planning and distribution in Mumbai is conceptualized, materi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 hydraulic and legal contradictions of these clashing infrastructural idioms––of flow and event––have rendered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highly unstable. These contradictions eventually erupted in Mumbai's waterscape, leaving the city's water infrastructures suspended in a highly politicized state of limbo between dueling infrastructural imaginaries.  相似文献   
60.
How engineering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socio‐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s practically and effectively mobilize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ome debate. Numerous professional bodies have encouraged engineers to approach socio‐environmental issues through increased engagement with, and accountability to, the public through effective participatory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lose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major engineering project in London to argue that engineering has a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n the idealistic participatory conception supposes. In fact, the spati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rrangement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may limit the potential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xample of the London Water Ring Main (from around 1988 to 1994), this article shows how myriad sometimes conflicting engineering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terfered with key elements of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although increased public engagement in engineering may be desirable in theory, substantial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hange may have to occur before this is possible in practic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